第三天,两场暴雨
第三天,清早五点半醒来便没了睡意
天气晴朗。树林里还弥漫着寒气。煮了咖啡。想着今天就要出山,干脆把最后一包路餐也吃了。几只鹿从营地坡下的小路上从容踱过。并不在意拿着画笔静静速写的我。今天出山,轻松五迈多便可以出山。不急。
清晨的露营地,小鹿和速写。
坡上下来一对年轻夫妇。彼此认出来。正是进园时,一起在Ranger Station参加野外许可培训的同梯。三个都很高兴,老熟人般寒暄。闲聊起彼此之前徒步经历,原来多有相似。他俩刚结婚五年。婚前女生是大藤乖乖女,背包徒步走山者这种异族听说过可没见过。待男生说要带她背包走山,还傻傻问哪里可以洗澡哪里解决poopoo。后来才慢慢被男生带着山里逛得食髓知味。我笑说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否则也不会单人独骑来这里走山。三人笑。
说起妻刚刚被鼓惑着报名了欧洲TMB走山团。那里每日有住宿热水澡热饭热菜。可以满足女生户外那种苛刻要求。每日不需自己苦哈哈背帐篷睡袋熊桶,每天大件行李还有车运送到下一客栈,轻松不少。步道难度适中,风景却绝美!可以算女生最好的走山入门,那女生侧眼笑看她先生,嗯,这真是个好主意,怎么样,咱们也去走一趟TMB?先生嘟哝着,那阿尔卑斯走山传统几千年前罗马那年代就有了,设施自然很到位。不过,咱都这个级别了会不会。。。好好好,男生经不住女生的娇嗔,咱们也去,咱们也去。三人又笑!
聊到进园后彼此几天行程和今后安排,听说我今天就准备回Tuolumne Meadow步道入口,两人说你脚力不错,为啥不去看看上面一处叫青年湖(Young Lake)的风景。那儿景美人少。当然,需要爬一千多英尺高程(后来才发现,是两千多尺近七百米)。而且,男生做了个鬼脸,最近还有人那里遇见了熊。
呵呵,听着很不错啊!于是,这次走山第三清早,俺才第一次知道优山美地后山的青年湖,也才定下了去走青年湖的计划。
清早6:45,背包上肩开走。一路艳阳高照。感觉今天,定会是轻松愉快的一天。前半程回Toulamne 入口的步道上,零星见到几个早起的走山客。寒暄今日行程,青年湖,都说景美人少还有熊。嗯,越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刚上路天高云淡,哪里会想到后面的变脸
拐上去青年湖的岔路,开始一路攀升。走得辛苦。路上不见一人,便放心打开手机放歌(对不起,确实没带耳机)。几首猫咪中文歌曲库里临时挑出来,听着很有趣。最喜欢老狼的“虎口脱险”。感觉比他早前唱过的高胖子填词作曲的校园口水歌儿好了不是半点儿。还有孙燕姿的“遇见”。都是老歌儿,都深情舒缓,很耐听。山路上用心才发觉两首歌里,都提到地铁。呵呵,不见阳光树木草地鲜花。深入地下隔绝了自然却横平竖直明亮整洁永远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现代城市的文明的图腾。在加州荒僻无人的山路上,四下再见不到一丝丝文明的影子。反差对比不可能更强烈。越发感觉路上听中文歌的有趣。
头顶,不时有喷气机的隆隆声。公园大概在旧金山机场出场东向的航线上。注意到无论白天深夜,总不缺飞机的轰鸣。呵呵,又觉好笑。现代文明,即便身在深山老林也会不时从你头顶一万米掠过。哪里又逃得掉呢?
很快出汗。天气也越来越怪异。
先是天色时阴时晴。随后,便不见了太阳。天上的云倒是大棉絮般白晃晃的。随后,开始下冰雹。
自天而降的冰雹,这只是大雨的开始。
忙把背包套上雨披。天色很快阴暗了下来。冰雹则越来越大越来越猛。还夹杂着大雨点。风也越来越疾。
很快,大雨连成了线。四周一片朦朦。雨线又织成了雨幕,帘子般被大风拨动着。加上大雨点儿砸在远近高低石头砸出白茫茫的水雾,让人看不清十几米外的山路。这次走山没带雨衣,虽有一件雨披,却是那种薄薄简约版。还是去年进山买了塞在包里以备不时之需。迅急的大雨强风中,估计除了让人手忙脚乱外并无卵用。上身,是早年跑旧金山首马配发的长袖跑步衫,一直是走山最爱。长袖,野外遮阳吸汗兼颜色抢眼,还很结实。一直是自己走山最爱。十几年后,发现也变得越来越吸水,很快浸透。后背开始感觉到雨水浸入的湿湿的凉。知道那里的背包没有雨罩阻挡,并不防雨,于是,找了块背风大石后的干燥处,把背包放好,雨罩向外,人坐在背包外挡水。任凭雨打风吹,电闪雷鸣。雨,真的大到手机触屏都不工作。也就没有留下记录。
大石后雨幕里,突然魅影般现身一位五十多岁大叔。原来是位下山的day hiker。一身简约短打,没有雨具无遮无拦。突然的现身,彼此都吓了一跳。忙打招呼。反正彼此都浑身透湿,倒能从容立在大雨雷声里对喊着扯上几句。知道他到了青年湖,但没有去后面的两个湖。湖边有几家人露营。他呢,现在下山。他劝我也见好就收,不如见到湖水就下撤。这大雨不知会到几时。寒暄完,彼此喊过珍重,他便转身魅影般没入前方雨幕里。
也不知等多久,轰隆隆的雨声渐小,四周景色渐渐从雨雾中现身。沉甸甸背包上肩接着跋涉。又一番左右腾挪,又一番辩路认路。终于,雨停之时,自己也来到湖边,见到了湖水。
雨后的山路,直到湖边。
瓢泼大雨后见到背包客上山,湖边露营两家老少都出来关切问侯。下过了雨的天还阴沉沉的。湖畔的风冰冷有力,吹在漉得滴水的长袖衫上,寒冷刺骨。也顾不得周围的两位妈妈,放下包打开雨罩,扒下身上湿衣服,用速干毛巾抹干。取出干燥冲锋衣换上。旁边一位妈妈见了一番夸奖 — 嗯,一看就是标准童子军的训练。呵呵,自家娃儿都没进童子军的只有悄悄脸红。
才下午一点多钟,路上那位短打大叔的话犹在耳边。看来还会有雨,也不知明天如何。是和他一样见湖就撤呢,还是在这里露营一晚?旁边几位闻听,又一番七嘴八舌。基本是难得大雨中苦哈哈走上来,这湖很漂亮,再住一晚总是值得。
于是湖边立好帐篷,提了画兜湖边散步。走了几百米见了后面另一处湖。返回,湖东岸山尖后,黑云慢慢漫过山顶,颇有些狰狞。天上总不时飘下雨雾。这里海拔一万英尺三千米,算严格意义上的高原。Sierra Nevada山中高原特点,是每日午后必有雷阵雨。当下正是午后,天又这般阴沉,散步也是一路匆匆,不敢太过随意。生怕路上一样,大雨随时兜头泼下。
立在青年湖边一块石头上,炭笔速写湖对岸阴翳下的山景。
青年湖畔山景
旁边十几米处,一位短发美女慢慢挪进湖水。揭开身上毛巾,撩水擦身洗脸。初以为是穿着浅色泳衣,随后才看清是雪白的肌肤。看见我,她并无尴尬。点头微笑。再慢慢小心地坐在水里。于是,水中静坐的女生,和湖和山,一起成了风景!
下午四点,又一场大雨伴着雷鸣闪电呼啸而至。帐篷又被吹得歪斜。这次,一根地钉没经受起考验被连根拔起,帐篷支杆开始倾斜。帐篷里赶忙撑住那侧支杆,略一考虑,先把帐篷里的一应物品推到一侧,留出空间,再把旧衣服和速干毛巾门口摆好,扒下身上睡衣裤,赤身冲进雨里去钉好地钉再补牢其它地钉。
青年湖畔的雷雨
完成抢修,钻进帐篷。虽已浑身尽湿,在门口先速干毛巾上下上下抹干,再用旧衣服擦干身体。最后抹干帐篷边缘水渍。再套上睡衣裤。重新把睡垫睡袋归位。帐篷是野外安身立命的关键,保持帐篷内部干燥是山里野外最重要的防护!
七点,雨驻风停。大把阳光泼洒在湖对面山坡上,把山染成金色。
湖边取水,才发现入手的水温暖宜人。远没有想象中高山湖水的冰冷。大喜。回到帐篷换上泳裤,走进湖水。没有水镜,又穿着凉鞋。大概是紧张,加之一路近七百米攀升和高海拔,只扑腾了三四十米远便感疲惫,赶紧返回。
出水更衣。今早以为是最后一天,心大。早餐就吃了最后的路餐。晚饭没了热乎乎的意面路餐,只能烧了一壶开水,就着吃些trail mix补充。湖边,看金色光晕对面山坡上快速褪去。湖面上一层氤氲雾气弥漫,安逸恬静。同一天,从山下早餐后的聊天确定走青年湖,经历了山下艳阳到山上两场暴雨,现在雨过天晴。经历可谓奇特。可发生的一切,就像专注视野之外眼角余光里的形象,又像湖面的雾气,梦一般奇幻,让人看不真切。
对面步道,见到下午湖水里的女生拄着登山杖一瘸一拐往营地挪。问起,才知道是走山扭伤脚踝。这才明白她在湖水里为啥那般小心翼翼。心下也替她担心纠结。脚伤这般严重,后面七迈多十几公里的下山路,如何应对?
睡前,描了张帐篷边枝桠断裂的老树
第四天,出山及体会
三千米海拔,夜里很冷。最低三十几度。自己的睡袋大概年久,保暖性不那么好。脚总是冰凉。把衬袜(liner)套上。又把冲锋衣穿上。即便这样夜里还是醒来几回。
清早五点半爬起来,烧开水充好最后一袋咖啡。湖边儿石头上,捧着热腾腾的杯子暖手,看着水洗般蓝紫色天穹下,镜子般的湖对面,山尖到山腰一点点被渲染成金色。那种美,感觉再生花的妙笔也无法尽述。而之前所有的辛苦疲劳紧张,都是值得的。
青年湖边的日出
一路,这般出色的风景并不多见。心里庆幸和那对夫妇的偶遇以及他们的推荐,也要感谢老天爷一天俩场大雨的洗涤。说到风景,容易联想到走山目的。以前TMB走山记里,提到过路上山友对Sierra Nevada和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对比。阿尔卑斯山,刀削斧剁的陡峭,冰川雪峰,无处不在的绝壁深壑。石头山体,树木不多。整个峭壁山峰陡崖深谷,无遮无拦尽现眼前。而且,一跟一路。可这里,除了高耸的Half Dome,风景只在几个点。而且,还要穿过没有任何风景可言的密实树林。风景才突然铺在眼前。
但风景,真的远非并非徒步的全部。
这次走山,三场大雨。无论帐里躲雨还是路上淋雨,皆难得经历与有益的经验。路上的辛苦不去提。山路上或营地湖边的涂鸦虽不很成功,却有趣。成了路上最好的打尖休息,也是走山之后很好的消遣放松。路上随意随性的安排。无论雨中应对还是路上的行程,皆可圈可点。没有惊艳也没啥大毛病。可以算考核通过。之前的脚踝旧伤,几天走下来反倒没有了症状。
一个人走山,就更不一样。
没有队友彼此提携互相插科打诨聊天说话,绝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面对山林乱石坡道,自己安之若素。独自走山的好处,在随意随性。路程安排全看自己,不必讨论商量。对于兴起又喜欢停下来画上两笔的,更容易控制节奏。音乐呢,山路上就自己一人,尽可以大声放出来(也没带耳机)而不怕烦到旁人。尽兴提气给力,也给林子里的老熊草丛里的响尾蛇一些预告一点儿娱乐。一举多得。一个人在野外,其实会更加小心。东西收捡,营地选择,饮水处理,食物准备。格外认真。同时,每到一处,能更认真观察四下的环境,而不是沉靡于一群人彼此之间的聊天聒噪。最后,若犯了错误,一个人只有冷静思考积极补救,不会彼此长吁短叹怨天尤人,
更高层次上讲,独自走山似乎难得释放了一个人最原始的独立与本能。也是对自己很好的内省和认识。无论面对未知的前方,还是准备一餐饭一口水,设一顶帐篷。无论是辨识步道石头丛里找路,还是处理应急情况,即便路上思绪的天马行空或者啥都不想,脑子里都还是多一根弦,带着些更多警觉和机敏。会张开全身心去体验自然洞悉周围环境。那种敏感与关注,真不是大部队那种人多心大的徒步可以体验的。而四下无人,前无过客后无来者的荒僻步道上,不领着或跟着一队人匆匆赶路,一个人静静地走山,自有另一种不一样的从容与平和。
户外徒步几点注意。也和大伙分享。
第一是步道上要小心。美国的国家公园像优山美地,步道大多被维护得很好。标记清晰。但荒僻处,总还是有些地方不是很清楚。看清步道很重要。防止走弯路也防止迷路。这里有很多经验比如锯断的树木,排列的石块都是步道的特征。但不少时候还是会搞错。特别是大雨中。所以要特别小心。
重装上山很辛苦。可这不是最容易出事儿的地方。要注意的恰恰是下山。特别是那种乱石或阶梯的下山路。千万小心。负重背包,腰并不吃力。最吃力倒是脚踝。万向节一般。既要撑起全部重量,还要拟合脚下地形。很容易受伤。一旦崴脚,就像湖边那位姑娘,野外会非常麻烦。这点切记!
路上遇雨,大部分走山手册会教你雨衣雨披。雨披不说,大风里几乎没用。雨衣呢,自己的亲身体会其实也有若干缺点:1)防雨效果差强人意。最有效是衣裤分体式,可是有其它问题。2)很难路上快速穿戴,特别是衣裤分体式。亲眼见到突遇大雨倾盆可半天套不上雨裤的山客。最后脱鞋才换上雨裤。却导致鞋里进水。这比湿身更糟。3)不透气。预先穿好也勉为其难。不下雨里面湿。下雨里外都湿,很不舒服。4)和背囊分离,中间的缝隙常常成为漏雨打湿背囊的元凶。5)帽兜常常很难固定。要么很容易被大风吹掉,要么视野不好,也不舒服。
相比,阿尔卑斯山步道上,都推荐一把好雨伞。可以很好护住上身和背囊,不影响视野。没有透气问题。虽然形象没有雨衣干练。却实用。当然,好雨伞不轻,但对于day hiking或者类似阿尔卑斯步道这种不用背帐篷睡袋熊桶的地界,还是很有用的。抗冻的如自己,简单的就直接扛下来。但要把背囊护好。里面一定有多余干燥防寒衣物。也是简单却有效的招数。
雨中露营走山,对徒步衣裤鞋袜也是个很好的考验。速干防水(water resistant)走山裤保暖透气。关键是不吸水。虽然经历暴雨最终湿透,可吊在身上很快能干。可那件旧马拉松的防汗跑衫,虽号称防汗,毕竟十几年了,材料质地老化。湿透后很能吸水,手里沉甸甸的。外面凉了一夜也没干。
Oboz走山鞋依然给力,虽看着笨拙,却结实跟脚也透气。经历了大雨外面全湿,里面两层袜子只是略潮而已。好的衣服鞋袜确实是全天候走山的关键。这几样都跟着自己几年前走过TMB,看来八月中的这次远程徒步,其它都好,但经年的走山衣需要换了。
最后,湖边并没看到熊,雨后却有一只硕大的Coyote跑来嗅帐篷不远的熊桶。初以为是露营人的狼狗。看尾巴耳朵和毛色马上知道不对,把它吓跑。之后才想起没抢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