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在黔灵东路生活的几年间奶奶在生下父亲之后陆续又生下了三个孩子。父亲小时候没有奶妈,只有一个10多岁的女孩带他玩,其余的每个孩子都有奶妈照顾。按照旧时贵阳的习俗,每个孩子还有保爷和保妈, 以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地成长之意。奶奶很疼爱孩子,尽量地给孩子们优越的生活条件。此外,由于她受过一定的教育,自己本身也享受文化艺术带来的乐趣,她给了孩子很多有益的启蒙和影响。至今父亲还会背小时候奶奶教他的《桃花源记》和《木兰辞》的一部份。她读过《说岳全传》,给父亲讲过岳母刺字的故事,还有"孟母三迁","荆轲刺秦王","窦娥冤","金山战鼓","白蛇传","梁祝"的故事,她每每讲得很投入,声情并茂,边讲边比划。她看当时流行的《金镯玉环记》这样的小说,也会讲起里面的情节,当然更少不了讲她最喜欢的《红楼梦》里的精彩场景; 她教父亲唱"渔光曲",戏曲"杨乃武与小白菜"里的插曲。。令父亲印象深刻的还有奶奶会写装红白喜事的礼金的封帖---红喜事的写法比较常见,一般就写"某府某某某和某府某某某天作之合,新婚之喜,某某人贺"一类,中间大大一个"喜喜"字; 而白喜事的礼金的封帖的写法就不太常见了---奶奶教父亲封帖中间要写"奠仪"二字,左边写上某某人千古,驾返瑶池之类,落款写某某人拜吊或拜祭。奶奶这种写法应该是很正规的,后来父亲也没看过别人是怎么写的,写"奠仪"二字他是从奶奶这里知道的。奶奶本来自己会写字,常跟她在思南当小学校长的四妹通信,但在父亲读小学3,4年级时她就不再写了,而是口述让父亲写; 她还看报,家里订报或买报看,一直看到50年代。
奶奶爱赶时髦,喜欢新生事物。她在父亲4,5岁时就带他到在铜像台附近的新生电影院看电影,那时都是黑白片,父亲看过"红线盗盒","凤翼飞马"这样的电影,因为当时太小看不懂,他只隐约记得里面的片段。贵阳那时在富水北路靠延安路的坡上有一家"真记照相馆",奶奶经常带孩子们去照,她自己也照。这家照相馆在一个大院里,院里有花坛,有布景,是用那种下面有几根管子支撑的大相机来照。当时的底片不是胶片,而是用玻璃涂上药水制成的。父亲至今还保存了几张他小时候的照片。奶奶那时也照了很多照片,现在只留下了30多岁时照的一张。主要是因为那时的底片是玻璃制成,容易打碎,不好保存。
父亲近3岁时与堂弟
父亲4,5岁时
父亲约6岁时
这一时期爷爷奶奶家来往的人中除了黔灵东路的宋家邻居,还有很多亲戚朋友。奶奶热情好客,家里经常高朋满座,热闹非凡。亲戚里来往的人中有开裁缝铺的包姑太家,开丝线铺的汤九孃家,丈夫做官员的八姑太家,开德隆绸缎庄的幺姑太家。她们都是朱家嫁出去的女儿,出嫁后以夫姓称呼,这里沿用父亲对她们的称谓。汤九孃家在广东街开丝线铺,是一个中间打通的双合铺。当时丝线用途很广,汤九孃家的生意是大买卖 ---比如贵州少数民族有刺绣的风俗,所需的丝线都到贵阳来买,贵阳本地人平时除了绣手帕枕头套等,还有端午节缠菱角以驱邪迎吉的习俗,也需要用丝线。她家住在一个有两重院子的深宅大院,平时有很多工人给丝线染色,用的是装在约10厘米见方的叫做冰铁盒里的颜料,父亲见到上面用中文写着"德国制造"。
端午节用丝线缠的菱角
八姑太的丈夫是民国初年贵州高官,她的儿子叫王聘贤,曾留学日本学西医和政治学,有一次得了胃病,西医久治不愈,后求医于日本汉医并让友人回国求助中医,吃了友人寄来的中药后竟痊愈,从此放弃西医,回国后遍访大江南北中医名医,后成为贵阳最著名中医,解放后当了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和贵州卫生厅副厅长,著有《伤寒论考评》《鱼孚溪医论研究》《舌诊研究》《神农本草经研究录》《解本草纲目拾遗》等著作,于65年去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愿把他的万卷藏书捐赠政府,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他于1930年代筹集重金购买、生前视为生命般重要的《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此书本藏于明朝宫廷内府,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孤本,后流落民间。66年贵阳卫生部门的两人携此书到北京捐献给卫生部中医司,文革中被人占为己有,后来归还,但已受到严重损坏,后经专人修复。1998年4月1日,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批示同意将此书移交给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收藏保管。至此,这部历经400余年的国宝,终于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一代名医王聘贤
稀世孤本《补遗雷公炮製便览》卷四 第19页
幺姑太是八姑太同父异母的妹妹,夫家姓饶,她家的德隆绸缎庄是个大商号,有很多员工,卖各种从上海来的丝织品,奶奶也送她的娘家侄儿任荣吉到那里去学徒。幺姑太家住在正新街上的一条叫做烟筒巷的巷子里,这条小巷在抗战后云集了很多摆摊的小贩,卖各种普通店铺里买不到的东西,后来变成一个兑换货币的地下市场,可用大洋换成零钱。抗战后大洋是人们唯一相信的货币,在这里兑换比银行更灵活,更方便划算。
除了家庭间的聚会,女眷们和奶奶的女学堂的同学们自成一个圈子,一起打麻将,郊游,看戏。旧时的贵阳有个习俗叫做请春客,时间在元宵节之后,春天来临的时候。跟别的地方不同的是,贵阳请春客请的都是女客,因此菜要做得清淡,也更精致讲究,是请女厨师来做。那时一块大洋就可以请这么一次客,包括食材和付给厨师的费用。女友们独自相聚,自是特别轻松自在。
爷爷奶奶的布店生意兴隆,家里几个儿女承欢膝下,高朋满座,这兴盛和美的日子如一片似锦繁花荡漾在醉人的春风里。如果欢声笑语能一直回荡在"画楼西畔桂堂东"该有多好,谁不希望美好永驻呢。然而自古以来"好花常开,好景常在"往往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世事难料,命运无常,变故往往在人意想不到或不愿相信的时候悄然降临,让人猝不及防。